武城的校园里,无数陌生人在此相聚,不同文化也在这里碰撞。今年的新生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南加拉公,这个19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些许“高原红”,眼神清澈,笑起来酒窝浅浅,有大男孩的腼腆,聊起天来却也落落大方。
玉树到武汉,有着2400公里的距离,与其他藏族学子一样,南加大一生活的第一天,便是要适应武汉的饮食和气候。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独特,藏人很少经历酷暑、严冬和梅雨,来内地前他们甚至都不用穿短袖,但武汉的高温让南加直言“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从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到广阔的江汉平原,醉氧反应让他感到疲倦和头晕,好在经历了几天的休整后,他已经可以轻松面对军训拉练了。
谈及选择到武汉读书的原因,他说道:“被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吸引,希望在这里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高考结束后,南加经过同学旺青扎西的推荐,报考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并如愿被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录取。
内地的热闹繁华和家乡的圣洁宁静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生性乐观的南加表示适应起来毫无压力,武城的校园环境让他感到欣喜,同学热情、师长温暖,经过十几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历练,对学校了解越多,就越庆幸当初的选择,汉藏两种文化的碰撞在他心里慢慢融合成惊喜与期待。
“南加拉公”这个名字的藏语大意是天空眷恋的孩子,饱含了父母对他最朴素的爱和最纯粹的祝福。南加是家里长子,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分别在西宁和玉树等地读书。
选择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出发来武汉的前一天,母亲将他的行囊收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落下什么,父亲跟他一起吃着糌粑聊着嘱托,妹妹也打来视频电话道别,亲人们纷纷赶到家中献上哈达……这些平淡却又浓烈的祝福,跨越山海,连接着玉树与武汉,连接着藏族与汉族,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与力量。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儿女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这份爱,不分民族与地区。南加也像极了每一个曾经外出求学的我们,忙着长大,忙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无论你是第几次离开家,行囊里总是塞满了牵挂。
谈起未来,南加拉公说,我想多出去走走,想要继续读书,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的建设上。在南加的选择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跟父辈们那份相同的认定、坚持与探寻的殷切目光,家乡的山水草木,早已融进了每一代人的血脉中。
入党,是南加拉公大学规划里最清晰最执着的愿望,受到家庭影响,南加从小就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激与崇敬。他的爸爸出生于囊谦县青土村,那里曾经成立了玉树州第一个基层农牧区党支部,掀开了党在玉树发展壮大的第一页,红色的党旗和鲜艳的国旗始终在青土村飘扬。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这个曾经贫穷的“红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整洁有序、民风淳朴文明,包括南加一家在内的百姓生活也变得宽裕富足。南加的家族长辈都是党员,耳濡目染里,南加也逐渐坚定了入党的决心。
在家乡读书时,南加便喜欢户外骑行,随着汉语的普及,他还爱上了演讲与主持,进入大学,他也加入了喜欢的社团,收获双份的认同与力量,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成长。
与南加拉公一样,近年来学校招收和培养了数十名来自藏族的学子,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但他们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大学生一样,与这世界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
祝愿越来越多的“南加拉公”在内地学有所获、行有所成,也祝福伟大祖国民族团结一家亲,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