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为更好发挥青年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方面有着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分别举办了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借助非遗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
活动包含专家讲座、非遗传承人授课、传统文化活动优秀案例分享、手工技艺体验、手工艺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带领大家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世界,感受非遗文化的生动与魅力,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利川“肉连响”
“啪,啪啪,啪!”节奏感十足的拍击声已响彻了整个艺术楼,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利川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老师为学院师生带来的“以舞育人,以舞传承”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教学大师课。
在刘守红老师热情而富有韵律感的动作带领下,同学们很快的沉浸在了“肉连响”所带来的乐趣里——脚下步伐与手臂拍打的声音仿佛是与历史文化产生共鸣,在这一刻,文化的传承不只是一句短短的话语,更是一种责任,一种铭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坚持......简朴粗犷的旋律、高亢动人的歌声、干脆利落的肢体动作,这一切浑然天成!
恩施民歌
来自硒都恩施的李敏老师则给同学们带来另一番视听盛宴。李敏老师不仅是“恩施名师”,编写有《恩施名歌选》一书,更是以其甜美的声音被冠以“小百灵鸟”的美称。
李敏老师在题为《恩施民歌赏析》--“以歌育人,以歌传承”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教学大师课中,为同学们讲解了恩施的不同风俗,民歌的不同种类,让我们了解了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李敏老师现场示范并教唱民歌《不怕山路长》《石榴花开叶叶翠》《筛子关门眼睛多》,清丽的唱腔、浓郁的富有地方色彩歌词,使在场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恩施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朝阳生凤
学前教育学院张晓涵老师为参与活动的师生们带来郧阳非遗凤凰灯舞采风与创作分享。郧阳凤凰灯由手工制作而成,源于“楚人崇凤”的图腾文化。在表演中,凤凰灯随着匠人而舞,按照“凤鸣—游园—寻花—戏牡—擦骚—鹐翅—理羽—打盹—朝阳—扑翅”依次进行,动作古朴典雅、柔婉流畅。随着音乐舞动中的凤凰灯,仿佛本就是世间应有的生灵,一撇一动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富有灵气。
张晓涵老师展示了学院舞蹈团舞蹈作品——“朝阳生凤”。舞蹈展现了凤凰优雅从容的艺术形象,“朝阳”不仅体现了凤凰爱太阳的特点,也是舞蹈表演的重要内容,寓意着一代一代传承的民间艺人们崇德尚美的不懈追求,更激励吾辈大学生以传承文化为己任。
中国弹拨乐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贺智慧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扬琴的历史文化、结构演变、基本演奏技法(包括轮竹、单竹、齐竹、颤竹、点弦、揉弦、拨弦、勾弦)、以及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江南丝竹扬琴、广东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她主要介绍了江南丝竹扬琴,并演奏了著名扬琴曲目《弹词三六》片段、四川扬琴代表曲目《将军令》片段、以及现代扬琴乐曲《夏·雨》。
夏至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琵琶和中阮。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因此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大约在魏晋时期,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正式称为“琵琶”。夏至真为同学们演奏了经典武曲《十面埋伏》片段以及文曲《春江花月》。
琴萧
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的张祐堃老师,为大家带来“以美育人·以艺传承——传统音乐导赏”的专题讲座。张祐堃老师精于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研究与演奏,在琴萧演奏、制作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张祐堃老师分享了古琴艺术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回顾了古琴艺术曾经的辉煌,结合历史典故与新闻事实,将古琴的知识娓娓道来。讲座现场,张老师用“天、地、人”来比喻古琴不同的音色,并演奏了古琴曲目《梅花三弄》《酒狂》《广陵散》,琴音袅袅,清远悠长,同学们伴随着琴音,仿佛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感悟到其中深刻的文化底蕴。
张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吹奏乐器“箫”,并用自己研究制作的萧演奏了《佩兰》、《这世界那么多人》和动漫《犬夜叉》的插曲。对于古琴和箫的传承,张祐堃老师表示,中国的礼乐文化有“君子无故不去琴瑟”之说,音乐与人的品格、思想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同时音乐也可以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补偿,抒发个人情感。张老师强调,音乐无论是在个人层面、文化层面、国家层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览
学前教育学院还通过展览、宣讲等形式宣传扎染、汉剧等优秀传统文化。
茶艺展示
6月9日,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举办“让茶年轻3000岁”科普活动周活动。
现场,酒店学院的同学们展示了点茶、茶艺、创新茶饮、特色花茶等技艺,展现了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表现了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生动阐释了茶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延绵传承。学校积极引进非遗“大师课”,拓宽非遗交流展示及人才培养渠道,将“非遗”传承融入到课程建设、学术研究、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让非遗的保护、发展、传承与教学育人、教学树人协同发展,形成非遗保护中传承人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